這個歷史挺靠譜第 111 章 (1)

貴族不願當首相

随着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社會各階層要求擴大選舉權,打破社會上層控制政權的局面。資産階級要求進行議會改革,獲得議會中更多的議席。人民群衆希望獲得普選權,以保障自己的經濟、政治權益。這就導致了1832年議會改革和19世紀上半期憲章運動的發生。1832年,英國議會進行選舉改革,取消衰敗選區,改變過去的議席分配名額,以便于工業資産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加強了工業資産階級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19世紀議會改革以後,擴大了人民的一部分民主權利。随着時代的發展,內閣逐漸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中心。

憲章運動對英國資産階級政治民主産生了重大影響。後來,英國又陸續頒布了一些法律,逐步取消了對選舉權的種種限制。到20世紀初,基本實現了公民的普選權。

為了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英國資産階級不同政黨間展開了激烈競争,保守黨和自由黨在19世紀中期開始輪流執政,資産階級議會政黨制度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在19世紀英國議會不斷改革,使民主的範圍逐步擴大。

從1902年以後,英國首相都是平民出任,再沒有貴族出任首相了。今天的英國貴族一點也看不出來他貴在哪兒,可能有個大城堡,國家幫他維修,賣點門票,賺點錢,也就這點好處了。基本上不幹預政治,貴族如果想當首相的話,必須辭去爵位,辭去上議院議員的席位,才能去競選首相。當然,一般的上議員也不願意幹這個。19世紀的英國首相還都是××公爵,××勳爵,從1902年以後,再沒有了。

共和派終掌權

19世紀,在法國,民主共和勢力與封建保皇勢力仍在反複較量。1848年2月,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産階級掌握了政權,宣布實行共和政體,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不久,資産階級共和派通過了第二共和國憲法。根據該憲法,1848年底,法國進行總統選舉,得到農民支持的拿破侖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選為法國總統,但他一心想恢複帝制,1851年發動政變,解散立法議會,開始個人獨裁統治。1852年11月,他強迫人民投票贊成恢複帝制的決議。不久他登基稱帝,號稱拿破侖三世。他代表金融貴族和大工業家的利益。對內,他推行專制獨裁統治;對外不斷侵略擴張。1870年7月,為争奪歐洲霸權,法國與普魯士展開軍事決戰,拿破侖三世被俘投降。9月,巴黎人民乘機發動起義,要求廢除帝制,建立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1875年初,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體。其實,在第二共和國國民議會內部,仍然有多數議員希望恢複君主制。但這幫人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鑼齊鼓不齊,狼上狗不上。正統派希望波旁王朝複辟,奧爾良派希望七月王朝登基,波拿巴派當然願意拿破侖帝國卷土重來。他們互相争吵不休,因內讧而力量削弱。國民議會最後以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憲法規定立法權屬于議會,議會由參議院和衆議院組成,衆議院議員由成年男子直接選出;參議院議員由間接選舉産生,總統由參議院和衆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憲法規定國家的行政大權由總統掌握,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的最高統帥;經衆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衆議院。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以後,資産階級共和派經過艱苦鬥争,終于掌握了衆議院、參議院、內閣和總統等關鍵職位。資産階級共和政體的确立和鞏固,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翻身得解放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俄、德、日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兩種模式:一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個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英法美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俄德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可能覺得有疑問,德國不是以王朝戰争的方式進行的嗎,怎麽能算改革?只要是舊統治階級主導的都算改革。美國內戰,林肯難道是被統治階級嗎?他不也是統治階級嗎?為什麽算革命?因為他推翻的是種植園主。

所以英法美是革命的路,俄德日是改革的路。

俄羅斯在1861年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根本原因是農奴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19世紀中葉,俄國的農奴被迫在領主的莊園內無償勞動,還要承擔很重的賦稅。農奴的反抗越來越多,據統計,1826年—1834年為148起,1845年—1854年激增為348起。在農奴制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這一切使得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後于英法等西歐國家。1860年俄國生鐵産量只有英國的八分之一,鐵路長度僅是英國的十分之一。

19世紀初,俄國參加了對拿破侖的戰争,一些青年軍官到了西歐國家,感受了西歐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俄國還保留農奴制和封建專制不滿。1825年12月(俄歷),他們發動起義試圖推翻沙皇的封建專制和農奴制,但遭到了鎮壓,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這次失敗的起義反映了俄國社會上層對俄國社會制度的不滿和改革俄國政治的要求。而在社會的下層,俄國的農奴制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創辦雜志,鼓吹農民解放,公開批評舊制度。

俄國廢奴改革的導火線是克裏米亞戰争。為了擴大在地中海和西亞的勢力,1853年,俄國入侵奧斯曼帝國。不久,英法同奧斯曼帝國簽訂盟約,派兵參戰。戰争主要局限于克裏米亞半島,史稱“克裏米亞戰争”。英法聯軍很快進抵俄海軍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死守要塞,但裝備匮乏陳舊,交通運輸原始落後,指揮系統腐敗無能,再加上出身農奴的士兵素質差,俄軍戰敗。30萬俄軍本土作戰,6萬英法聯軍遠道而來,到了克裏米亞半島,兩萬多人感染霍亂,喪失戰鬥力,真正投入戰鬥的部隊人數只相當于俄國的十分之一。從1853年打到1856年,塞瓦斯托波爾淪陷,納希莫夫海軍上将陣亡。1856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撤回在黑海的艦隊,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戰略要地。

這個戰争有點像咱們中國的鴉片戰争,沙皇尼古拉一世在絕望中死去,中國教科書上說是自殺,其實是心髒病突發。在俄羅斯我問導游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因,導游說你們真敢胡說,東正教徒不能自殺,人家皇上很有骨氣,一打敗仗特着急,急出病死了。不像咱們皇上,鴉片戰争之後,身體倍棒,吃嗎嗎香,又活了10年。這一敗,俄羅斯向歐洲擴張的腳步遭到了遏制。俄羅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跟西方大國的差距:帆船跟輪船的較量,馬車跟火車的較量。西方國家用輪船運兵,俄國用帆船,人家登陸之後,鋪了8英裏長的鐵軌,把炮彈從船上運下來,運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城下,炮轟要塞。俄羅斯的每一件軍用物資都要靠馬車運來,一下雨,滿地泥濘,車就陷在裏面不動彈了。軍需物資上不來,人再多,沒有用。人是一堆肉,用鋼鐵武裝起來的才是戰士。俄羅斯痛定思痛,這場戰争我們為什麽敗得這麽慘?因為我們經濟太落後。我們為什麽經濟落後?因為我們有農奴制度。所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開始進行廢奴改革。歷任沙皇裏雕像最多的就是亞歷山大二世,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都有雕像,因為他解放了農奴。

亞歷山大二世讓報紙公開讨論農民問題,同時下令成立一個秘密委員會,讨論解放農奴問題。随着社會輿論對農奴制批評的增加,一些封建地主看到農奴制的廢除已是大勢所趨,表示願意有條件地解放農民。

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私有財産任意買賣。法令規定,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地主将貧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給了農民。

農民獲得份地時,要支付高于當時土地實際價格兩三倍的贖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本付息。同時還規定,每個男勞力前兩年每年必須為地主服40天的勞役,之後将轉化為代役租并一直持續到他付清贖金為止。

農民擺脫了個別地主的支配,卻受到了村社的控制。改革後不久,廣大農民就發覺自己上當受騙,紛紛舉行暴動。

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農奴制改革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為工業生産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而且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

但是,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總體水平仍然遠低于美國和西歐國家。

在農奴制改革之後,俄國的政治變革也在緩慢進行,內容主要是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在地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自治機構由選舉産生,但有嚴格的財産限制,工商業資産階級得以進入自治機構。自治機構在衛生、教育以及經濟領域發揮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裏。

在司法改革方面,規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進行審判,還建立了陪審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但是在廣大農村,仍按舊制度審理案件,農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也促進了西方資産階級思想在俄國的傳播。但改革以後,俄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制殘餘,廣大農民遭受着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一批平民知識分子反對農奴制度。但改革沒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專制統治,革命在所難免。

叮裏哐啷走向統一

德意志的統一也屬于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以王朝戰争的方式完成了改革。德意志統一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法發展;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在國際市場上跟外國競争,也争不過人家。這兩個因素,使得德意志必須要完成統一。

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核心邦國是普魯士王國。當時在德意志邦聯境內,能有資格完成統一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但普魯士更具優勢,首先是經濟發達,英國人後來說,與其說德意志的統一是建立在鐵和血中,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鋼上。再有,全民族尚武,軍國主義色彩強烈,統治階級野心勃勃。普魯士人最早就是日耳曼蠻族,當年靠武力消滅了羅馬帝國。很多在萊茵河畔居住的軍事貴族們,到東部波蘭、立陶宛建立自己的領地,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跟東部民族打仗,包括跟西征的蒙古人打仗,使得他們的軍事素質十分過硬。德國的貴族,姓名裏面都有VON三個字母,翻譯成“馮”,奧地利人也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些将軍元帥,沒一個不VON的。VON相當于英語當中的FROM,德國貴族的姓名一般就是我從哪個地方來到東部的,表示不忘世居。奧托?馮?俾斯麥,奧托從俾斯麥那個地方來到東普魯士。這些貴族被稱為容克,他們在常年的征戰過程中,建立起了普魯士王國。有人這麽形容,別的國家是擁有軍隊的國家,而普魯士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整個普魯士就是一個大兵營,平均28個成年男女裏面,就有一名士兵,這個比例在歐洲國家中是最高的。法國是70多人裏有一個兵,英國是80多個,俄羅斯是130人裏有一個士兵。

普魯士的國王弗裏德裏希大帝,就是希特勒最崇拜的腓特烈一世,一年四季只穿軍裝,從來沒見過他穿便裝;除非有國賓,他都睡在波茨坦王宮草坪上的帳篷裏面,一年四季一條薄薄的軍毯,甭管是大雪紛飛,還是驕陽似火;晚上睡覺的時候枕着一根木頭,拔軍姿,睡覺姿勢一不正确,木頭就滾了,國王就醒了,把自己按照儀仗隊隊長的标準去練。整個普魯士全民尚武,跟中國的文弱之風大不相同!今天男士的制服,袖子邊有一排扣子,這排扣子什麽用也沒有,就起裝飾作用。而這排扣子原本是在袖子上面的,腓特烈大帝閱兵,發現士兵的袖口很髒,他一琢磨,士兵肯定拿袖子擦汗,所以安上一排锃亮的銅扣,你只要再擦,鼻子下去一半。後來因為這排扣子影響摘槍,就挪到袖子底下了。但是今天所有歐洲國家軍隊的禮服,扣子仍然在袖子上面,銅扣锃亮,能照見人影,皮鞋也能照見人影,槍上的所有金屬件都擦得能照見人影。軍人必須要整潔,不能跟老百姓一樣自由散漫,褲腿肥得能擱一百斤米。一個國王細心到注意士兵的袖口,看來,除了軍隊,确實沒有什麽更能引起他的興趣了。

德意志統一的核心人物是當時的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他執行鐵血政策,鐵和血意味着戰争。二戰時在東線上殺死1個德國兵,要死10個蘇聯兵;在西線上,殺死1個德國兵,要死3個盟軍士兵。當時的英國記者問蒙哥馬利元帥,我們擁有這麽強大的物質力量,為什麽打德國這麽費勁呢?蒙哥馬利說,沒有辦法,我們打仗是國家讓我們打仗,他們打仗是他們天生愛打仗,他們就會幹這個。咱們中國人一般三代從軍就覺得了不起了,你問德國人,你們家多少代從軍?25代!從宋朝就開始當兵,850年的從軍史,很多德國軍官號稱含着寶劍出生,他們身體裏的每個細胞都為戰鬥而生。你跟這號人打仗你不找死嗎?所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挑起的。民族好戰,你沒有辦法,他能打,也會打,不像日本,老剖自個兒的肚子,那沒勁兒啊,你吓唬誰呀?你問一個美國軍官,入伍之前幹嗎?郵差。對德國人就不能這麽問,全是職業軍官,所以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不行就打。

三次王朝戰争,第一次是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打丹麥,占領了丹麥南部的兩個德意志小邦,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普魯士跟奧地利說,咱哥倆一人一個,奧地利傻乎乎地去了。你也不想中間隔着普魯士,怎麽一人一個?普丹戰争一結束,普魯士馬上就對奧地利動手了。普魯士在戰争當中,能夠取得這麽大的勝利,有三大發明:鐵道、總參謀部和後膛槍。鐵路可以使它的軍隊在國土上東西南北迅速調動;普魯士軍隊在世界上最早建立總參謀部,所以作戰計劃非常周密;當時別國的軍隊用的都是前膛槍,子彈要從槍口裏裝,前膛槍沒法卧姿射擊,而普魯士軍隊采用了後膛槍,跟奧地利打仗,一個上午奧地利就陣亡了4600多人,奧地利軍隊沒法隐蔽,要裝子彈就要站起來,一站起來,普魯士人就來一槍。我們看拿破侖戰争,打多長時間能死那麽多人啊?工業化戰争的殘酷性,就看得非常明顯。最後一次是普法戰争。經過三次王朝戰争,普魯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确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皇帝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以及決定對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內閣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議會選舉産生,任期由皇帝決定,只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由各邦的代表組成。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選舉産生,作用很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

憲法還規定德意志帝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帝國政府掌握了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了一些自治權。普魯士在帝國中占有統治地位,它的國王和宰相,同時又是帝國的皇帝和宰相。

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也把普魯士的專制傳統帶到了統一後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國資産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但是,國家統一和君主立憲政體的确立,推動德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此後,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很快跻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德意志的統一,改變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原來一說歐洲的強國、大國,就是英法俄奧,現在誰也不能回避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它挑起的,所以它改變了歐洲的國家關系格局。另外像德國這樣的國家,作為一個後起之秀,更需要海外殖民地,而殖民地大多已經被歐洲老牌國家瓜分,所以德國被歐洲稱為問題兒童,經常砸人家玻璃,踹人家門,挑釁。另外,它有軍國主義傳統,骁勇善戰,會打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60多年過去了,德國的《和平憲法》頒布也那麽多年了,聯邦國防軍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德意志這個民族挑起一戰,被打成那樣;20年後,挑起二戰,更慘,被劈成兩半了;現在又是歐洲第一。從軍事力量講,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跟英法相比,除了沒有核武器,坦克、飛機、軍艦銷往世界各國。

天皇很郁悶

資本主義六強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明治維新為什麽能夠成功?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确立,離不開它的歷史傳統。日本國646年大化改新之後,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的政權由蘇我氏和物部氏兩個大貴族家庭輪流執掌,後來蘇我氏幹掉了物部氏。大化改新時,天皇把蘇我氏幹掉,開始親自掌權。天皇掌權不到200年,政權就落到外戚藤原氏手中。藤原氏世世代代出任日本的攝政和關白,攝政是在天皇年幼時替天皇執政,跟多爾衮似的;關白就是天皇長大之後,由藤原氏擔任輔政大臣,還是替天皇處理朝政。所以這二三百年,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攝關政治。天皇大權旁落,完全由藤原氏說了算,藤原氏就是天皇的姥爺兼舅舅兼岳父。200年當中的歷代天皇,都是藤原家的女孩生出來的。

所以那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姐姐嫁給了爹,妹妹嫁給了兒子,皇後跟太後原來是親姐倆,有的天皇娶藤原家女孩,能娶祖孫三代,從奶奶一直娶到孫女。整個二三百年,都由藤原氏執政,天皇大權旁落。

12世紀,日本的武士階層崛起。原來武士就是給莊園護院的一幫狗腿子,後來逐漸地發展起來。平氏和源氏兩大武士集團在日本國內展開激烈的混戰。平氏和源氏都是日本天皇的後代,天皇的孩子太多,養不起了,降為臣籍,賜給姓氏,就是源氏和平氏。混戰進行了30年,最後源氏的首領源賴朝得勝,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這個幕府被稱為鐮倉幕府,因為設在今天東京不遠處的鐮倉而得名。日本開始了幕府統治時期,長達600多年。

鐮倉幕府的第一代将軍源賴朝,從天皇手中得到了征夷大将軍的封號。從這個時代開始,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變成了幕府将軍,鐮倉幕府統治的時間是從1192年到1333年,就是我國南宋到元朝的時候。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就是鐮倉幕府統治時期。鐮倉末年,幕府衰微,日本天皇想重新奪回政權,結果被室町幕府打敗,天皇出走吉野,日本分裂,進入南北朝時代。

我小時候流行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其主人公一休就是南朝後小松天皇的子嗣,一休的母親得寵後遭陷被趕出宮,一休無奈被迫出家,成為日本的一代高僧。在日本國誰都知道他,娶媳婦、納妾、喝酒、吃肉什麽都幹,也不知道他怎麽能成為高僧?可能日本高僧的标準跟中國不一樣。

日本南北朝的動亂持續了60多年,明初的倭亂就是戰亂中失意的武士勾結海盜幹的。60多年後,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軍足利義滿統一了日本。

室町幕府統一日本之後150年,日本又亂了,本來就是彈丸小國,分成幾十個小彈丸。日本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相當于中國明朝中後期,也是倭寇最猖獗那陣子。最後,德川家康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建立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從1192年到1868年這600多年間,天皇沒有任何權力。

大化改新之前,蘇我氏、物部氏執政,天皇沒權。改新之後,天皇有了200年的權力,然後開始了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外戚靠邊站之後,就進入到幕府時期,也就是說日本有虛君的傳統。為什麽它能夠搞君主立憲,因為天皇習慣了沒權力,有權他不适應了。小日本跟中國較勁的時候,老說我們大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從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平成天皇,125代,皇統沒有斷絕。你們中國皇上談不上神聖,你們的皇上老換,一會兒李唐,一會兒趙宋,一會兒朱明,所以你們不是奉天承運,我們天皇才奉天承運。

問題是,你換天皇幹嗎?外面下大雨,天皇宮裏下小雨,睡一宿覺,挪幾個地方,拿盆接着雨,這就是天皇的皇宮。天皇賣字,宮女賣身,只能這麽活了。外地諸侯來朝見天皇,天皇第一件事,是去當鋪把朝服贖出來。大臣一來,天皇就哭窮,沒錢啊,借我點錢吧。大臣一給錢,天皇特高興,你說你要幾品官,別不好意思,我給你升。有的天皇即位20年才有錢舉行登基大典,死後20年才能入土為安。這種日子誰要過?所以沒人想替代他,他就萬世一系了,一幫倒黴催的。而日本真正掌權的人換得很勤,100多年一換,這是日本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天皇相當于中國的孔子,哪朝哪代,不管王朝怎麽更替,孔子的後代都是衍聖公,到了中華民國,他還是衍聖公,一個道理。日本的天皇不掌權,有虛君的傳統,明治維新後就能夠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等級森嚴不自由

說到明治維新的背景,首先就是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這裏面又涉及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的社會結構不同于中國,卻同于西方,表面上看,日本跟中國一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但是跟中國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四民的身份不能轉化,中國農工商能成為士,相互可以轉化,通過科舉就能實現。

我們看山西的晉商,開藥鋪的,弄個四品道臺,逢年過節,坐着大轎,出去顯擺,沒問題,直接捐個官就行,所以中國的統治階級基礎牢固。科舉制度一搞,把任何對統治階級不滿的力量都轉化成了擁護的力量。洪秀全要是能考上,他至于造反嗎?清朝可能會多了一個和珅第二,或者直接蓋過和珅了。在中國古代,搞革命推翻統治不容易,因為統治階級的基礎太牢固了。想成功,有捷徑,不用造反,讀書就行,再苦也比掉腦袋強吧。

日本不行,身份是不能轉換的。日本在全面學中國的時候,有兩個東西沒學,宦官和科舉,宦官沒學挺好,科舉沒學就出問題了。不科舉,怎麽選拔官吏?在日本,官吏是世襲的,相當于中國的先秦時代,世卿世祿。要想擔任攝政關白,必須是藤原氏出身,藤原氏後來分成了5家,近衛、鷹司、一條、二條、九條,只有這5家人可以出任攝政關白。甭管攝政關白有用沒用,最起碼名義上是日本最高級的官位。要想擔任征夷大将軍,一定得出身源氏,室町幕府是足利氏,德川幕府是德川氏,但是他們的祖先都出自于源氏,這樣形成了日本森嚴的社會等級。

名義上高高在上的是天皇,幕府給他5萬石白米的年俸,還打七折,外加經常拖欠,天皇要拿5萬石白米養活兩千多家依附于他的公卿。所以生兒子都養不起,只能降為臣籍,賜給姓氏,自謀出路去吧。對不起你了,你夠18歲了,我不管了。天皇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天皇之下就是将軍,這是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将軍占有日本1/4最富庶的土地,剩下的3/4,分給260多家大名。

大名相當于我國先秦時代的諸侯,共分三種:譜代大名、親藩大名、外樣大名。譜代大名與将軍同姓,德川氏、水戶氏、一橋氏等,從德川一家繁衍出來的。這種大名,一共就7家,260家大名裏,跟将軍同姓的只有7家。咱們先秦時候,周武王分封71個諸侯國,姬姓諸侯40國,就是怕異姓諸侯造反。日本可倒好,同姓諸侯一共就7個。親藩大名要麽跟譜代有婚姻關系,要麽就是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就歸順德川的,數量也不多。絕大多數大名屬于外樣大名。将軍不待見他們,他們也不待見将軍。現在你兵力強大,我暫時裝孫子,有朝一日,我要起來造反。明治維新最後能夠成功,靠的是西南四強藩的力量,長州、薩摩、土佐、肥前都屬于外樣大名。像薩摩藩的藩主島津氏,當年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不服,仗打得很厲害,他是萬般無奈被迫降曹,一有機會就反。

大名再往下就是武士了。武士也分等級的,最高級的武士叫旗本。日本當時3200萬人口,武士占了200萬人,而旗本武士不到5000人。旗本武士可以出任幕府的各級官職,比如《聰明的一休》裏面的新右衛門,他的官職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北京市市長兼北京市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兼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你看他整天嘻嘻哈哈,跟小和尚湊一塊兒玩,其實是相當大的官。他為什麽整天跟一休一起玩?因為他是管寺廟的官。旗本武士有的年俸能超過萬石,跟窮大名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且深受幕府信任。

旗本往下,是禦家人武士。禦家人在日本也不到兩萬,一般都可以出任大名的各級官職,打仗的時候,都是頂盔冠甲的大将。

再往下,通稱中下級武士,最慘的武士叫足輕。顧名思義,打起仗來他們就是步兵,“足”就是腳丫子,“輕”就是無足輕重,死了就死了。足輕武士打仗沒有盔甲,腦袋上一個鬥笠,底下穿着草鞋,挺着竹槍,上去跟人幹架。要是在中國,足輕武士也是有可能升到旗本的。岳飛不就是小兵出身的嗎,32歲就當節度使了。可日本不行,日本各級官職都是世襲的,旗本的後代永遠是旗本,禦家人的後代永遠是禦家人,足輕的後代永遠是足輕。這玩意兒就氣人了,今天的軍隊,就是沒有仗打,少尉滿了三年,照樣升中尉,中尉滿三年,升上尉了,上尉滿四年,我就是少校了。我得一級一級晉升啊,你不能讓我永遠是少尉。原來戰國時代,武士在戰場上立功,斬了敵人的首級,也可以晉升。德川幕府統治200多年,太平盛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下級武士有什麽機會出人頭地啊?他們的俸祿非常微薄。日本武士的俸祿是發白米,要把白米賣成錢,賣米的時候,米價是米商說了算的,顯然這樣武士就虧了。要不然你就吃米、穿米、喝米,你愛怎麽着怎麽着。沒辦法,只好遭人家的盤剝,得到的非常少。

本來武士是很驕傲的,他們有兩個特權——稱姓、佩刀。日本人本來都沒姓,只有武士有姓。天皇到現在都沒有姓,天皇全叫×仁,乍一看這日本天皇們的名字,以為是哥倆呢。明治天皇叫睦仁,你看這名字起的,和睦仁愛,其實最孫子了。之後的大正天皇叫嘉仁,昭和天皇叫裕仁,今天的平成天皇叫明仁,皇太子叫德仁。只有武士有姓,老百姓沒姓,有個名招呼就行了,三四郎,七八郎,二百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推薦